紅外測油儀的檢測精度依賴穩定的光路系統和無干擾的檢測環境,長期使用中,光學部件污染、機械磨損、電路老化等問題可能導致基線漂移、吸光度異常(如誤差超過 10%)。科學維護需圍繞 “光路清潔、部件校準、環境控制” 三大核心,結合使用頻率制定分級策略,具體如下: 一、核心部件維護 (一)光學系統(最關鍵維護點) 1、光源與檢測器 光源(紅外燈)長期使用會出現發光強度衰減,檢測器(光電二極管)易受灰塵影響靈敏度。 維護:每 3 個月用專用除塵刷(軟毛刷,無靜電)清理光學腔內部(需斷電操作),避免用壓縮空氣吹掃(可能將灰塵吹入光路核心區域);若光源衰減導致基線穩定性下降(如同一空白樣連續檢測偏差>0.002Abs),需更換光源(建議選擇原廠配件,保證波長匹配)。 2、比色皿與樣品池 比色皿內壁殘留油分或指紋會導致光吸收異常,樣品池污染會反射紅外光。 清潔:每次檢測后,比色皿用萃取劑(如四氯化碳)浸泡 10 分鐘,再用純水沖洗、晾干(禁止用洗潔精,避免殘留有機物);樣品池每周用無水乙醇擦拭(去除表面油污),確保光路通道無遮擋。 檢查:每月觀察比色皿是否有劃痕(劃痕會散射光線),若有裂紋或透光性下降,立即更換(建議備用 2-3 個同規格比色皿)。 (二)機械與電路系統 1、樣品室與傳動部件 自動進樣型儀器的傳動軌道若積灰,可能導致進樣位置偏移(比色皿未對準光路)。 維護:每周用無塵布擦拭傳動軌道,滴加少量專用潤滑油(避免使用機油,防止污染樣品);手動進樣型需檢查樣品室蓋密封性(若松動,外界光線會干擾檢測,需調整卡扣松緊度)。 2、電路與接口 電源接口、數據傳輸線接口易因氧化出現接觸不良(表現為數據跳變或儀器無響應)。 維護:每 6 個月用無水乙醇擦拭接口金屬觸點(斷電狀態),去除氧化層;避免頻繁插拔數據線,線路需遠離強電磁場(如離心機、變壓器)。 二、分級維護周期 1、高頻(每日≥10 次) 清潔比色皿、檢查樣品池清潔度,校準基線、檢查光源強度、軌道潤滑,更換光源(若衰減)、電路接口維護。 2、中頻(每周 2-3 次) 樣品室除塵、比色皿存放檢查,空白驗證(萃取劑吸光度)、光路清潔,傳動部件檢查、校準曲線驗證。 3、低頻(每月≤5 次) 開機前檢查電源與環境,儀器通電預熱 30 分鐘,測試標準樣,全面除塵、光路校準(需專業人員) 三、校準與性能驗證 1、定期校準 基線校準:每次檢測前,用純萃取劑(如紅外級四氯化碳)做空白校準,確保 2930cm?1、2960cm?1、3030cm?1 處吸光度均≤0.002Abs; 曲線校準:每 1 個月用標準油溶液(如 10mg/L、50mg/L)驗證校準曲線,偏差超過 5% 時重新繪制(標準樣需現配,避免揮發影響濃度)。 2、性能驗證 每 3 個月進行 “回收率測試”:取已知濃度的油類樣品(如 20mg/L),按檢測流程萃取后測定,回收率需在 85%-115% 之間(低于 85% 可能是萃取效率下降或儀器故障)。 四、環境與操作規范 1、環境控制 儀器需放置在恒溫(15-30℃,波動≤2℃)、無強光直射的實驗室,遠離通風櫥(避免萃取劑揮發進入儀器)和振動源(如水泵);相對濕度需≤70%(潮濕易導致電路短路,可放置除濕盒)。 2、操作禁忌 禁止在儀器運行時打開樣品室(避免光路暴露導致檢測器損壞);更換萃取劑類型(如從四氯化碳換為四氯乙烯)后,需重新做空白校準和曲線驗證(不同萃取劑背景吸收不同);長期不用時,每月通電預熱 1 次(30 分鐘),防止電容老化。 通過以上維護,可有效降低儀器故障概率(如光路污染、基線漂移),確保檢測誤差控制在 5% 以內。日常維護以清潔和預防性檢查為主,定期維護側重校準與部件狀態評估,兩者結合能延長儀器壽命(通常可達 5-8 年),滿足水質監測的長期精度需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