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外測油儀檢測結果不穩定(表現為同一批樣品多次測量偏差超 10%,或平行樣相對偏差>5%),需從樣品預處理、儀器狀態、試劑質量及操作規范等維度排查,核心是識別影響油分萃取、光路穩定性及信號讀取的干擾因素。 一、樣品預處理環節的干擾 水樣中懸浮顆粒物(如濁度>10NTU)會吸附油分,導致萃取不完全 —— 顆粒物表面的油脂無法被萃取劑(如四氯化碳)溶解,每次取樣時顆粒物分布不均(如靜置后沉降速度不同),會使平行樣測量值波動。若水樣乳化嚴重(含表面活性劑),萃取后分層不清(有機相渾濁),油分在兩相中分配比例不穩定,測量時吸光度隨乳化程度變化(偏差可達 15% 以上)。萃取振蕩強度與時間不一致(如手動振蕩力度不同),會導致油分萃取效率差異:振蕩不足則萃取不完全,過度振蕩可能引入氣泡(氣泡散射紅外光,使吸光度偏高)。過濾環節若使用定性濾紙(吸附油分)或濾膜孔徑不均(0.45μm 濾膜存在破損),會導致有機相殘留或污染,進一步放大偏差。 二、儀器光學系統穩定性不足 光路準直偏差(如內部反光鏡松動)會使紅外光強波動(正常波動應≤2%),表現為同一溶液連續測量的吸光度偏差超 3%,且無規律可循。光源老化(使用超過 2000 小時)會導致紅外光強度衰減,尤其是 2930cm?1、2960cm?1、3030cm?1 特征峰信號減弱,低濃度樣品(如<5mg/L)的測量值波動更為明顯。比色皿透光面污染(殘留油跡或指紋)會吸收紅外光,若清潔程度不一致(如某次未徹底擦拭),會導致吸光度突然升高。檢測器溫度漂移(環境溫度波動>5℃)會影響光電轉換穩定性,無溫控功能的儀器在室溫變化大時(如夏季實驗室),1 小時內測量偏差可超 5%。 三、試劑質量與使用規范問題不可忽視 萃取劑純度不足(如四氯化碳含微量雜質油)會導致空白值偏高且不穩定(空白吸光度應≤0.01Abs,若波動超 0.005Abs),每次配制的空白液吸光度差異直接傳遞至樣品測量。標準油溶液穩定性差:高濃度儲備液(如 1000mg/L)未避光冷藏(4℃),油分揮發或氧化會使濃度下降;稀釋后的工作液(如 10mg/L)超過 24 小時未使用(溶劑揮發),濃度隨時間變化(24 小時內誤差可達 10%)。萃取劑與水樣體積比偏離(如規定 1:10,實際操作時移液偏差超 0.1mL),會導致油分萃取量不一致 —— 體積比偏小(萃取劑不足)時,油分未完全轉移,測量值偏低且波動大。 四、操作流程的規范性缺失放大偏差 比色皿裝樣量不一致(如某次裝至 3/4 容積,某次僅 1/2),會因光程差異導致吸光度變化(裝樣量每差 0.5mL,低濃度樣品偏差可超 8%)。測量順序混亂(先測高濃度樣品再測低濃度,未清洗比色皿)會造成交叉污染,低濃度樣品吸光度異常升高。儀器預熱時間不足(未達到 30 分鐘),光源與檢測器未進入穩定狀態,初始測量值與 30 分鐘后偏差可達 5% 以上。數據讀取時機不一致(如顯色后立即測量與靜置 5 分鐘后測量),會因有機相氣泡逸出或溫度平衡差異產生偏差。 五、環境與干擾因素的間接影響需納入考量 實驗室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(如溶劑揮發、油煙)會污染比色皿表面,若通風不良(未開通風櫥),連續測量時吸光度會緩慢升高。樣品測量間隔過長(超過 30 分鐘),有機相中的油分可能吸附在比色皿內壁,導致后續測量值逐漸偏低。電源電壓波動(如附近設備啟動導致電壓降>5%)會影響儀器電路穩定性,無穩壓電源時,光源亮度閃爍會傳遞至檢測信號。 檢測結果不穩定的本質是 “系統性偏差疊加隨機干擾”,需通過排除法定位:先通過標準溶液重復測量判斷儀器狀態(穩定則排除光學系統),再檢查試劑空白(穩定則排除試劑),最后核查預處理流程(平行樣偏差大則聚焦萃取與過濾)。多數不穩定問題可通過規范操作(如固定萃取條件、確保儀器預熱)、維護光路(定期校準)及控制試劑(使用高純度萃取劑)解決,將測量偏差控制在 5% 以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