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式六價鉻測定儀的吸光度異常(如數值偏高、偏低或波動過大)會直接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,其原因可從樣品處理、儀器狀態、試劑質量及操作規范四個維度排查。 
一、樣品處理不當 若樣品中懸浮物未完全去除,顆粒雜質會散射光線,導致吸光度偏高;過濾時濾膜未用樣品沖洗,殘留的純水會稀釋待測液,使吸光度偏低。有機物消解不完全會導致溶液渾濁,干擾光的透射;而過度消解可能使六價鉻被還原,造成吸光度異常偏低。此外,pH 調節偏離 1.0-1.5 的最佳范圍 —— 酸性過強會加快顯色劑分解,酸性不足則顯色反應不完全,兩者均會導致吸光度偏離正常區間。 二、儀器自身問題 比色皿內壁有污漬或指紋會散射光線,若未使用配套比色皿(如石英皿與玻璃皿混用),因材質透光率差異會引發吸光度偏差。光源老化(如氙燈使用超過額定壽命)會導致光強不穩定,單色器波長偏移(偏離 540nm 特征波長)則會使吸光度線性變差。儀器預熱不足(未達到 30 分鐘標準)時,電子元件工作狀態不穩定,易造成吸光度波動;比色池溫度不均勻(如靠近熱源)也會影響檢測穩定性。 三、試劑質量與配制環節 顯色劑(二苯碳酰二肼)若超過保質期,或因光照、高溫發生分解,會失去顯色能力,導致吸光度偏低;配制時若用乙醇(溶劑)純度不足,殘留雜質可能與六價鉻反應,干擾顯色。標準溶液保存不當(如未冷藏或光照直射)會使六價鉻形態轉化,濃度失真;稀釋時容量器具未校準,會導致標準濃度偏差,進而使吸光度線性異常。 四、操作不規范 顯色反應未達到 10 分鐘(或超過 30 分鐘)穩定期就檢測 —— 反應不完全會使吸光度偏低,反應過度則因顯色劑分解導致吸光度下降。加樣時移液管殘留氣泡或未完全排空,會造成試劑加入量偏差;比色時比色皿放置歪斜,光路未完全對準,會使吸光度忽高忽低。此外,空白實驗污染(如器皿殘留鉻離子)會導致空白吸光度偏高,校準曲線失效后未及時更新,也會使樣品吸光度計算異常。 五、環境因素 檢測環境光線過強(如直射陽光)會干擾光路檢測,溫度劇烈波動(偏離 20-25℃)會影響顯色反應速率,導致吸光度不穩定。若同時處理多組樣品時交叉污染(如移液管混用),會使高濃度樣品污染低濃度樣品,造成吸光度異常偏高。 吸光度異常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排查時需優先檢查樣品處理和試劑狀態,再逐步驗證儀器性能與操作規范,通過空白實驗和標準樣品復測可快速定位問題根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