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線氨氮檢測儀的進樣管路堵塞會導致樣品傳輸中斷、測量數據失真,需通過預處理優化、管路設計改進及動態維護相結合的方式預防,核心是減少顆粒物進入和沉積物形成,確保管路流通順暢。 一、預處理系統是防堵塞的第一道防線 需在進樣口前安裝多級過濾裝置:一級采用 50μm 孔徑濾網(攔截大顆粒雜質,如懸浮泥沙),二級使用 5μm 精密過濾器(去除細小顆粒物,如膠體顆粒),濾網材質需耐酸堿(如聚丙烯材質,適配氨氮檢測常用的堿性顯色環境)。過濾器需配置壓差監測(正常壓差≤0.1MPa),當壓差升高至 0.2MPa 時自動報警(提示濾網堵塞),并設計自動反沖洗功能(用壓縮空氣或純水反向沖洗濾網,每周至少 1 次,每次 30 秒),避免人工更換不及時導致的堵塞。對于高濁度水樣(濁度>50NTU),需增加沉淀池預處理(停留時間≥5 分鐘),通過自然沉降降低顆粒負荷,再進入過濾環節。 二、管路設計需減少滯留與沉積風險 管路材質選擇內壁光滑的聚四氟乙烯管(粗糙度 Ra≤0.8μm,不易吸附雜質),管徑需適配流量(通常選用 6-8mm 內徑,避免過細導致流速過慢)。管路走向盡量采用直線布局,必須轉彎時使用大曲率半徑彎頭(曲率半徑≥管徑的 5 倍),避免直角彎或 U 型彎(易形成死體積,導致顆粒物沉積)。安裝時確保管路有 1%-2% 的傾斜坡度(向出口方向傾斜),利用重力減少液體滯留。在泵后加裝脈沖阻尼器(如氣囊式阻尼器),穩定流量(波動幅度≤5%),避免流速驟變導致的顆粒沉降 —— 流速需控制在 0.5-1L/min(過低易沉積,過高加劇磨損)。 三、動態維護機制需實時干預堵塞風險 設置定時自動沖洗程序:每 2 小時用純水正向沖洗管路 1 分鐘(流量為正常采樣的 1.5 倍),每日用 0.5% 稀鹽酸溶液(針對鈣鎂沉淀)和 0.5% 氫氧化鈉溶液(針對有機物沉積)交替沖洗(各循環 2 分鐘),最后用純水沖洗至中性(避免酸堿殘留影響檢測)。在管路低點設置排污閥(如過濾器下方、管路拐角處),每周手動排污 1 次(打開閥門 30 秒,排出沉積雜質)。對于易結晶工況(如高硬度水樣,總硬度>500mg/L),需在管路外纏繞伴熱帶(溫度控制在 30-40℃),通過適度加熱降低溶解度(避免碳酸鈣等結晶析出),但溫度不可超過 40℃(防止氨氮揮發影響測量)。 四、運行狀態監測需及時發現堵塞前兆 在進樣泵出口安裝流量傳感器(精度 ±2%),實時監測流量變化:正常流量波動應≤5%,若突然下降 10% 以上(排除泵故障后),提示管路存在堵塞趨勢。通過壓力傳感器追蹤管路壓降(進口與出口壓力差正常應≤0.05MPa),壓降持續升高且沖洗后無改善時,需停機檢查(可能是濾網破損或管路局部堵塞)。同時記錄每次沖洗后的流量恢復情況,若恢復幅度逐漸降低(如從初始流量的 95% 降至 70%),提示管路內壁已形成頑固沉積物(需拆解清洗)。 五、應急與長期防護需雙重保障 配備備用管路(與主管路規格一致),堵塞嚴重時可快速更換(避免停機超過 2 小時),更換后的管路需用 10% 硝酸浸泡 30 分鐘(溶解殘留沉積物),清洗后備用。定期(每月 1 次)拆解管路接口(如過濾器與管路連接處),用軟毛刷清理內壁(不可用金屬工具刮擦,避免損傷內壁),檢查是否有裂紋或變形(老化管路易附著雜質,需及時更換,使用壽命通常為 6-12 個月)。對于含藻類水樣,需在預處理中添加微量殺生劑(如次氯酸鈉,濃度 0.5-1mg/L),抑制藻類繁殖(每周監測余氯,避免過量影響氨氮檢測)。 防堵塞的核心是 “主動攔截 + 動態清除”:通過預處理減少源頭雜質,設計優化降低沉積風險,實時維護消除初期堵塞。同時需結合水樣特性調整策略 —— 如工業廢水需重點防顆粒物,農業廢水需強化有機物清除,確保管路在不同工況下均能保持流通性,從根本上減少堵塞導致的測量中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