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線污泥濃度檢測儀傳感器的維護需結合應用場景的污泥特性(如黏度、雜質含量)、環境干擾(如氣泡、化學物質)等因素調整,否則易因探頭污染、信號衰減導致數據失真,以下按典型應用場景梳理維護要點。 一、曝氣池/生化池場景 污泥特性:污泥與水混合較均勻,但含活性微生物絮體,易附著在傳感器表面;曝氣產生的氣泡可能殘留于探頭。 核心維護需求: 1. 定期清潔附著生物膜 頻率:每1-3天(根據污泥濃度,MLSS>5000mg/L時需每天清潔)。 方式:用軟毛刷蘸清水輕刷光學探頭(如紅外/激光傳感器),或用高壓水槍沖洗(壓力≤0.2MPa,避免損壞探頭);若生物膜較厚,可先用5%檸檬酸溶液浸泡10分鐘再沖洗。 2. 檢查氣泡干擾 每周檢查探頭表面是否有氣泡殘留(尤其曝氣區附近傳感器),若氣泡附著,用軟布擦拭或調整探頭角度(略微傾斜15°,減少氣泡滯留)。 3. 校準周期:每月1次(用標準污泥懸濁液校準,避免生物絮體長期附著導致的基線漂移)。 二、沉淀池/二沉池場景 污泥特性:回流污泥區濃度高(可達10000-20000mg/L),易形成黏稠絮體;上清液區可能含浮渣或細小懸浮顆粒。 核心維護需求: 1. 高頻清潔防堵塞 回流污泥取樣傳感器:每天清潔(因高濃度污泥易在探頭形成沉積層),可用硬毛刷(非鋼絲刷)清理,必要時用1%NaOH溶液浸泡(溶解有機黏附物)。 上清液傳感器:每2-3天清潔,重點去除表面浮渣(可用海綿擦拭,避免劃傷光學鏡片)。 2. 防沉積維護 若傳感器安裝在池底附近,每周檢查探頭周圍是否有污泥沉積,可通過調整取樣管角度(向水流方向傾斜)減少沉積。 三、污泥濃縮池/脫水前管道 污泥特性:污泥濃度極高(10000-30000mg/L),含大量膠體和纖維雜質(如柵渣殘留),易堵塞傳感器探頭或磨損檢測部件。 核心維護需求: 1. 每日防堵塞與磨損檢查 清潔:用高壓水流沖洗探頭(重點清理縫隙處雜質),若有纖維纏繞,需用鑷子小心移除(避免拉扯損壞傳感器)。 檢查:每周查看探頭表面是否有劃痕(尤其超聲波傳感器的振子),若磨損嚴重需及時更換(磨損會導致信號衰減)。 2. 化學清洗除膠體 每3天用1%鹽酸溶液浸泡探頭15分鐘(去除膠體沉積),隨后用清水沖洗(避免酸液殘留腐蝕傳感器)。 四、通用維護注意事項 1. 校準與校驗 所有場景均需每月進行一次“現場校準”:用同一位置人工取樣的污泥濃度(重量法測定)對比傳感器讀數,偏差超過5%時需重新標定。 2. 設備狀態檢查 每周檢查傳感器線纜是否破損(尤其池體外部接線處),避免進水短路; 每季度檢查安裝支架穩定性,防止因振動導致探頭位置偏移(影響檢測代表性)。 不同場景的維護核心是“針對性解決污染源”:生化池側重除生物膜,濃縮池側重防堵塞與磨損,沉淀池需兼顧高低濃度區域的清潔差異。通過定期清潔、校準和狀態檢查,可確保傳感器長期穩定運行,數據誤差控制在工藝允許范圍內(通常≤3%)。
|